6/21/2023
我的活動性腸炎/潰瘍性腸炎透過中醫治癒的經驗分享
我的腸道原本是健康的,一開始出血,以為是火氣太大,透過大腸鏡的檢查,診斷為「活動性直腸炎」,在兩家大醫院的西醫門診諮詢時,醫生都說這是免疫系統的疾病,無法治癒,有的患者只能終身服用藥物,或者是使用塞劑來控制病情,因為腸子持續出血,是發炎的表現,不使用藥物,將導致大腸癌,若持續發炎,腸子可能需要截斷。聽起來十分駭人!
11/24/2012
孕期水腫除了紅豆湯還能喝什麼 & 孕婦不能吃太多魚!
9/16/2012
預防妊娠紋經驗分享:推薦蕾莉歐,Palmer's帕瑪氏&克蘭詩,讓寶寶也開心
![]() |
出處 |
6/12/2011
7天完成夏威夷5大鐵人三項比賽的Rich Roll 分享訓練秘訣
一看到他的訪問,就沒辦法讓眼睛離開這位曾是上下樓會喘的208磅美國律師的成功轉型經驗. 他能變成專業運動員,並獲選為「全球25個最健美男士之一」(Y2009男性健身雜誌 Men's fitness),這樣的型男果然很有激勵效果~


身為4個小孩爸爸的Rich Roll,在40歲時想作出改變,從7天的蔬果排毒餐,發現自己變得很有精力,決定是看看改變飲食變為純素會怎麼樣,哇啦,一個從沒想過自己會吃全素的人,竟發現素食讓他變得更壯,於是開始參加比賽,半年後,他就贏得只有35個人能受邀參加的夏威夷3天世界超級鐵人賽事(Ultraman World Champion)的第11名,是所有美國選手參加中名列第三名,第二次參加他摔車受傷,還贏得第六名...
3/21/2011
了解異位性皮膚炎 & 運用飲食顯著改善病症的成功案例研究
朋友擔心小孩可能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幫她找了些資料,發現台灣有很多父母可能也有這種困擾,因為網路上很多例子是看了西醫中醫都無改善,這裡為大家整理的是透過飲食療法得到改善的成功案例s,值得ㄧ試~
台北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 :
- 60% 的病人在1 歲之前就會被診斷出來,其餘 20% 左右也會在2 歲前發病,通常85% 的病人在5 歲之前就會發病。
-如果治療得當,嬰兒期發病的病人,大約2/3的病人能在3 歲之後不再發病。
-大約70% 的兒童能在成年以前痊癒。
皮膚表皮障壁的缺損,造成水分經皮膚流失增加,是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特徵。皮膚屏障破壞,會使許多的過敏原得以穿透皮膚,激化一連串免疫反應,導致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產生。搔抓會使表皮細胞內的蛋白質釋放出來,造成免疫系統產生自體抗體,誤打自己人。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要盡早,最好產前或一出生就開始。根據台安醫院的報告,(動物)奶,蛋,小麥和大豆是嬰兒的過敏原,對2~10歲的小孩,除了(動物)奶蛋外,海鮮,花生,堅果,芝麻,奇異果是過敏原,至於更大的小孩,過敏原則是海鮮,花生,堅果,芝麻和花粉。
台安醫院本身即是提倡「新起點自然療法」的醫院,以純素飲食搭配運動來調養體質,治癒過很多疾病,在他們網站上刊有許多健康見證,有興趣可以看一看(download需要一些時間)。
食全食美醫學養生寶典[科學實證彙編] P63 :
皮膚症狀發生期的說明類似台安醫院,簡單來說,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病因仍不明確的的過敏性皮膚病,由於不容易治癒,所以很多醫生嘗試西醫以外的方法來治療,在日本有位醫師發現低熱量素食可以有效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症狀,在該份研究中,病患於治療期間並沒有接受類固醇或抗組織氨控制病情,單單藉由飲食轉變為素食模式,中/重度患者在短短8個星期後,不論是主觀的自我症狀評估,或客觀臨床發炎指標數值都有顯著改善. 詳細資料歡迎大家去書店找這本書來看看.
許瑞云醫師 (現任慈濟綜合醫院一般醫學主治醫師&台灣素食營養學會副理事長):
有個病人的7歲小孩患有很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看遍中醫都沒用,最後是全家改成有機飲食才改善,節錄幾點他的建議 :
- 飲食以天然有機食品為主,要捨棄所有醣類,精緻澱粉類,及任何乳製品(牛奶/起司/優格),味精,人工調味料,有的病人甚至吃到基因改造黃豆都會引起過敏.
- 盡量不要外食 : 不要吃麵包/餅乾等再製品
- 洗臉/洗澡/清洗衛浴等以天然成分為主
- 盡量穿棉/麻等,要避免絲/毛皮等有生命的產品
目前素食和過敏性疾病的研究並不多,但依照上述的研究和臨床經驗,既然素食可以顯著改善原需要長期服藥才能控制的病症,我們期望醫學界能多探討這種沒有副作用的治療方式. We are what we eat. 要改變飲食習慣並不難,只要想想身體改善後,生活品質也會提升,最受益的還是自己ㄡ~
看更多 :
台安醫院有關異位性皮膚炎
台安醫院網站
食全食美醫學養生寶典[科學實證彙編]
許瑞云醫師
台北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 :
- 60% 的病人在1 歲之前就會被診斷出來,其餘 20% 左右也會在2 歲前發病,通常85% 的病人在5 歲之前就會發病。
-如果治療得當,嬰兒期發病的病人,大約2/3的病人能在3 歲之後不再發病。
-大約70% 的兒童能在成年以前痊癒。
皮膚表皮障壁的缺損,造成水分經皮膚流失增加,是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特徵。皮膚屏障破壞,會使許多的過敏原得以穿透皮膚,激化一連串免疫反應,導致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產生。搔抓會使表皮細胞內的蛋白質釋放出來,造成免疫系統產生自體抗體,誤打自己人。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要盡早,最好產前或一出生就開始。根據台安醫院的報告,(動物)奶,蛋,小麥和大豆是嬰兒的過敏原,對2~10歲的小孩,除了(動物)奶蛋外,海鮮,花生,堅果,芝麻,奇異果是過敏原,至於更大的小孩,過敏原則是海鮮,花生,堅果,芝麻和花粉。
![]() |
鵝媽媽和鵝寶寶(出處) 動物和您ㄧ樣有感情,請不要吃他們,讓我們ㄧ起練習發展愛心,同時也更健康 |
![]() |
羊媽媽和他的寶寶(出處) 動物和您ㄧ樣有感情,請不要吃他們,讓我們ㄧ起練習發展愛心,同時也更健康 |
皮膚症狀發生期的說明類似台安醫院,簡單來說,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病因仍不明確的的過敏性皮膚病,由於不容易治癒,所以很多醫生嘗試西醫以外的方法來治療,在日本有位醫師發現低熱量素食可以有效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症狀,在該份研究中,病患於治療期間並沒有接受類固醇或抗組織氨控制病情,單單藉由飲食轉變為素食模式,中/重度患者在短短8個星期後,不論是主觀的自我症狀評估,或客觀臨床發炎指標數值都有顯著改善. 詳細資料歡迎大家去書店找這本書來看看.
許瑞云醫師 (現任慈濟綜合醫院一般醫學主治醫師&台灣素食營養學會副理事長):
有個病人的7歲小孩患有很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看遍中醫都沒用,最後是全家改成有機飲食才改善,節錄幾點他的建議 :
- 飲食以天然有機食品為主,要捨棄所有醣類,精緻澱粉類,及任何乳製品(牛奶/起司/優格),味精,人工調味料,有的病人甚至吃到基因改造黃豆都會引起過敏.
- 盡量不要外食 : 不要吃麵包/餅乾等再製品
- 洗臉/洗澡/清洗衛浴等以天然成分為主
- 盡量穿棉/麻等,要避免絲/毛皮等有生命的產品
目前素食和過敏性疾病的研究並不多,但依照上述的研究和臨床經驗,既然素食可以顯著改善原需要長期服藥才能控制的病症,我們期望醫學界能多探討這種沒有副作用的治療方式. We are what we eat. 要改變飲食習慣並不難,只要想想身體改善後,生活品質也會提升,最受益的還是自己ㄡ~
看更多 :
台安醫院有關異位性皮膚炎
台安醫院網站
食全食美醫學養生寶典[科學實證彙編]
許瑞云醫師
11/15/2009
帶來希望: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會 & 糖尿病飲食
昨天是世界糖尿病日 (11/14),在台灣糖尿病是十大死因的第四名。患病者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小孩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千萬不要讓他們因為不懂事導致過胖,生了這種病就會就會面臨失明,心臟病,截肢等風險,不是開玩笑的。
(圖片出處:糖尿病友互動網)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同時兼任糖尿病醫學會理事長的莊立民指出 : 目前兒童罹患的糖尿病主要是第一型糖尿病,但由於肥胖兒童越來越多,未來10年內,兒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率會激增,甚至超越第一型。

(圖片出處:馬偕醫院介紹糖尿病資料)
台灣兒童如果體重超過肥胖標準,罹患成人型 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學童的18倍,尤其6到18歲的學童罹患成人型糖尿病的人數,是幼年型糖尿病的6倍,尤其是這些罹患成年型糖尿病的學童中,有5成屬於 肥胖者。莊立民提醒家長,應從小灌輸小朋友健康觀念,攝取均衡的飲食及培養運動習慣,從而減少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
看這個影片能更瞭解糖尿病,也讓大家知道有很多美好的義工做了些什麼,激勵自己也定期撥出時間或金錢在非營利的議題,讓世界更美好。
推薦大家可以看柿子文化出版的《救命飲食》,這本書(詳見文章下方連結),作者被譽為營養學愛因斯坦,是康乃爾大學終身教授,他是全球最受敬重的營養學權威,根據他40多年來的研究,他在書中提到 : 蔬食能避免糖尿病,動物性飲食會促成糖尿病。
救命飲食 The China Study>> 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強力推薦
影片出處(SMTV)
11/30/2008
請記得每日一定要攝取充足的維他命B12
★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是所有維生素分子中最為複雜的,它是一抗惡性貧血因子。
氰鈷胺為深紅色的針狀結晶,微溶於水,對熱安定,但在遇光或強鹼強酸的情況下會失去其活性 。大量的抗壞血酸存於飲食中或加入血清中會導致維生素B12的破壞。維他命B12是一種水溶性維他命,同時是很容易因為烹煮、切碎、儲存、加工能過程而遭破壞。一般食物中的B12會因廚房的食物加工過程中而破壞一半以上。
功能:1.造血。
2.胃腸道、神經系統、骨骼..等細胞中均具有一定之特定功能。
攝取不足後遺症:
- 引發惡性貧血
- 骨髓變性、舌炎、神經係症狀 (含大腸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脊神經受損,嚴重可導致感覺神經失調、肌肉運動神經失調等)
- 骨質疏鬆症 (美國農業部人類營養學研究中心最新報告: 男性攝取維他命B12不足,也會和女人一樣,容易罹患骨質疏鬆。)
- 四肢僵硬、易受刺激、困倦、精神不振等
維他命B12是人體形成DNA及紅血球的必須營養素,同時參與人體內脂肪、蛋白質及醣類的代謝反應,因此是人體生長發育的重要營養素。
由於一般食物中的B12會因廚房的食物加工過程中而破壞一半以上, 建議大家記得攝取足夠的B12, 尤其是素食的朋友一定要健健康康的我們才會讓更多人想加入素食的行列ㄡ~
看更多 : B12相關
維生素B12是所有維生素分子中最為複雜的,它是一抗惡性貧血因子。
氰鈷胺為深紅色的針狀結晶,微溶於水,對熱安定,但在遇光或強鹼強酸的情況下會失去其活性 。大量的抗壞血酸存於飲食中或加入血清中會導致維生素B12的破壞。維他命B12是一種水溶性維他命,同時是很容易因為烹煮、切碎、儲存、加工能過程而遭破壞。一般食物中的B12會因廚房的食物加工過程中而破壞一半以上。
功能:1.造血。
2.胃腸道、神經系統、骨骼..等細胞中均具有一定之特定功能。
攝取不足後遺症:
- 引發惡性貧血
- 骨髓變性、舌炎、神經係症狀 (含大腸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脊神經受損,嚴重可導致感覺神經失調、肌肉運動神經失調等)
- 骨質疏鬆症 (美國農業部人類營養學研究中心最新報告: 男性攝取維他命B12不足,也會和女人一樣,容易罹患骨質疏鬆。)
- 四肢僵硬、易受刺激、困倦、精神不振等
維他命B12是人體形成DNA及紅血球的必須營養素,同時參與人體內脂肪、蛋白質及醣類的代謝反應,因此是人體生長發育的重要營養素。
由於一般食物中的B12會因廚房的食物加工過程中而破壞一半以上, 建議大家記得攝取足夠的B12, 尤其是素食的朋友一定要健健康康的我們才會讓更多人想加入素食的行列ㄡ~
看更多 : B12相關
4/10/2008
氣候變遷 使罹患白內障而失明的風險增加

氣候變遷使罹患白內障而失明的風險增加,這是因為他們接觸高量的紫外線。 佛瑞德哈洛斯基金會的穆勒醫生說:「導致罹患白內障而失明的三個主要風險因素依序為年齡、吸菸與紫外線。」
穆勒在世界衛生日這天發布聲明說:「氣候變遷會增加紫外線量,因此也增加罹患白內障的風險。」今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保護健康不受氣候變遷危害」。
基金會發言人說,由於臭氧層流失,導致民眾接觸紫外線增加;該基金會主要是在開發中國家運作,協助白內障患者恢復視力。聲明中說,藉由一般手術可以克服白內障,但在全球各地許多原可避免的失明案例中,將近五成都是因為白內障所致。
穆勒說:「從白內障造成失明來看,數據顯示失去視力風險最高的人,沒有管道可以獲得幫助以扭轉病況。」
該基金會強調針對長時間待在戶外、又不戴太陽眼鏡的兒童,應採取預防措施保護其視力。穆勒說:「解決方式可以很簡單,選擇良好的防曬方法,例如帶上寬邊帽與太陽眼鏡。」
澳洲醫生發現氣候變遷導致罹患某些傳染疾病與呼吸道疾病的比例提高,而暴風雨與森林野火也造成更多人受傷。「澳洲環境」組織的醫生發現,未來十年氣溫升高將令孩童與老人的健康面臨最大風險。
------------------------------
1. 不吃肉 (肉類是高度排碳量的商品)
2. 資源回收
3. 多種樹
4. 使用替代能源交通工具
5. 節能及使用再生能源
4/07/2008
加拿大在豬肉製品中發現「超級病菌」

(點選右圖可看原全文-->)
小豬很可愛,請不要吃牠們
加拿大發現豬隻帶有抗藥性的MRSA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黃色葡萄球菌後,安省獸醫學院 (Ontario Veterinary College) 的威斯博士 (Dr. Scott Weese) 開始對加拿大四省的豬肉製品進行檢測是否有這超級病菌。
樣本中有10%的樣本呈陽性,而其中有一省33%呈陽性占最高比例。這些細菌雖然可以被煮熟,但威斯博士擔心的是 : 當人們用手接觸這些豬肉,表面的這些細菌是否會藉由手接觸鼻子等,讓這些超級病菌做了移轉而造成其他感染。雖然現在就對"肉"中是否確定帶有MRSA下斷論仍太早,但其表示這必須調查清楚; 他們的研究將分成3大階段 : 1. MRSA是存在豬身上嗎? 2. 如果是的話. 那是在食物中嗎? 3. 這些超級病菌聚集模式。
----------------------------------------------------------------
MRSA能抵抗所有青黴素,首次發現於1961年的英國,現時已廣泛散播,在醫院中牠更被稱為 "超級細菌",現時在美國已有一種社區型的MRSA。
臨床徵狀 :
臨床徵狀 :
縱然可能感染的地方是呼吸道、傷口、靜脈導管 & 尿道,MRSA一般都是植菌在鼻前孔,感染通常都是沒有徵狀的,而且可以維持長達數個星期至幾年的時間。感染病人的若免疫系統受損,相比起有徵狀的繼發感染病人,會有著更大的危險。
2005年夏天,荷蘭研究員在3個豬農及其家人和豬隻發現MRSA的感染。內梅亨大學正在調查MRSA在豬隻的傳播,及會否成為一種動物病。
死亡率 : 在2005年早期,在英國的因MRSA感染的死亡率約為每年3000個。